陈鹭真教授,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博导。主要从事红树林与全球变化研究,长期关注全球变化驱动下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适应和响应机制,聚焦滨海湿地蓝碳科学机理和应用,探讨红树林缓解气候变暖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编制我国首个红树林和首个盐沼蓝碳交易方法学,应用在福建省江苏省首宗蓝碳交易的碳汇核算。主持和参加多项滨海湿地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相关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已在国内外相关刊物上发表文章80余篇,作为第一作者出版中文专著3部、参编中英文专著7部。
中国的蓝碳方法论:基于海洋的气候解决方案评估工具
红树林、海草丛、盐沼等蓝碳生态系统能够从大气中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对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蓝碳方法论作为评估蓝碳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重要工具,在海洋气候变化适应行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球范围内已经发展了蓝碳方法论,其中清洁发展机制(CDM)和核证碳标准(VCS)中的两种方法论已在现有的蓝碳项目中得到应用。自2020年起,我们开发了中国红树林、盐沼和海草丛的国家方法论,并将其应用于国内蓝碳市场交易。与现有的全球蓝碳方法论相比,中国蓝碳方法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这些方法论中,蓝碳项目的情景都围绕中国当前的滨海湿地修复与管理实践展开,涵盖了红树林种植、滨海湿地修复、生物圈重建、退塘还湿地、控制互花米草入侵、恢复本地生物圈等情景,通过这些情景展示了蓝碳项目的必要性和附加价值。2)在蓝碳核算中,规范了关键碳封存过程的量化方法,并将其纳入监测计划;从中国生物圈监测网络中获取典型植被类型的净初级生产力、不同地貌类型的沉积物有机碳积累速率、海草水体中有机碳含量等特征参数并赋予默认值,大大提高了中国蓝碳项目的实施效率,增加了可行性。 3)这些方法论注重生态系统的综合价值,简化具有重要自然保护意义的项目的审查流程,鼓励资助融合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蓝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