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中国海洋大学“筑峰工程”第一层次特聘教授、未来海洋学院院长、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主任委员会副主任、海洋碳中和中心主任、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鳌山人才”卓越科学家、国家杰青、首届全国百优博士论文获得者、国家973和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美国夏威夷大学兼职教授、国际气候与环境变化委员会(CCEC)主席、国际气候学委员会(ICCL)主席、国际IUGG会士、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士、百人计划、Climate Dynamics执行主编、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3)、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路透社”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0位科学家”、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作者、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成就榜单、全球最佳地球科学家、2024年度中国地球科学领军人物奖等荣誉。主要从事气候动力学与气候预测研究,发表论文500余篇,编译著10余部,在Google Scholar上被引用次数2万余次,在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70余次,组织国际会议及分会90余次。报告题目报告摘要
马修(Mat)·柯林斯是埃克塞特大学环境、科学与经济学院的数学与统计系主任,并担任与英国气象局联合设立的气候变化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在于气候变化的物理方面,特别是未来的预测。他曾两次担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工作组1的协调主笔,包括第五次评估报告和关于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他领导了多个英国资助的大型物理气候预测项目,包括“气候灾害的出现”和“现实气候变化的稳健空间预测”。他是《气候前沿》的领域主编,已发表超过180篇同行评审的期刊文章。报告题目气候变化下的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模式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报告摘要本讲座将讨论气候变化对热带太平洋海洋-大气系统的影响,以及这些变化对全球的更广泛影响。涵盖的主题将包括海表温度(SST)变化的平均状态模式以及观测和模型之间的差异,未来热带太平洋SST模式不确定性的物理过程,以及这些平均状态SST模式变化对北美和南美的降雨的影响。本讲座还将讨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变异性的变化,包括平均状态和ENSO变化出现的时间、沃克环流变化出现的时间,以及北美和欧洲ENSO遥相关模式的变化。
Bibhya Sharma于1970年11月29日出生在斐济,他在南太平洋大学(USP)获得了数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目前是南太平洋大学信息技术、工程、数学和物理学院的应用数学教授和院长。自2010年至2019年,他还担任南太平洋大学前科学、技术和环境学院学习与教学副院长。他是一位领导国际和太平洋地区项目的研究者,并且是许多专业数学学会和工会的成员。Bibhya在太平洋科学教育、高等教育TLP(特殊学习需求)、信息和通讯技术、辅助技术、太平洋地区的实时信息工作、机器人导航和稳定性以及生物启发过程等领域发表了150多篇文章和书籍章节。他倡导为高等教育和可持续经济提供自适应工作、创新和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报告题目南太平洋大学在太平洋地区与特殊对手的抗争报告摘要气候变化的影响和严重性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在太平洋地区影响最为严重。这一认识已经带来了太平洋地区各个领域和治理层面的众多干预措施和政策。从提高意识到可持续行动和环境管理,近年来已经采取了许多举措和创新措施,并计划在不久的将来与内部和外部社会、机构和组织合作实施。太平洋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处于许多干预措施的前沿,总体上涉及创
甘剑平博士于1995 年取得加拿大麦吉尔(McGill)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博士学位,曾任职于美国Oregon大学,于2003加入香港科技大学,现为香港科技大学海洋系,数学系和环境学部讲座教授,海洋系及港澳海洋研究中心主任。在三十多年科研生涯中,甘教授在中国,加拿大,美國及中国香港从事了从海湾、近海陆架到大洋海盆的海洋环流动力, 耦合物理-生物地球化学及海洋数值模拟研究。他的研究包括现场观测,理论,数模和跨学科等的研究。甘教授是美国、中国内地及香港等地40 多项科研计划项目的负责人或主要负责人, 其中包括由香港研资局资助的大型主题研究计划(HKD 4千万)和卓越研究中心(HKD 8千7百万)。他发表了130 多篇文章,并曾为近20 个国际会议作特邀或主题报告。甘教授是亚洲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 (AOGS) 海洋分会的创会主席、曾在香港研资局评委会等多个学术机构任职。报告题目中國海碳循環和碳排放動力學模拟研究报告摘要碳酸盐动力学由三维环流物理、海气耦合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共同调节。中国海包括南海、渤海、黄海和东海等边缘海以及它们通过台湾海峡的相互连接。中国海中的这些海域通常表现出陆地、海
陈鹭真教授,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博导。主要从事红树林与全球变化研究,长期关注全球变化驱动下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适应和响应机制,聚焦滨海湿地蓝碳科学机理和应用,探讨红树林缓解气候变暖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编制我国首个红树林和首个盐沼蓝碳交易方法学,应用在福建省江苏省首宗蓝碳交易的碳汇核算。主持和参加多项滨海湿地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相关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已在国内外相关刊物上发表文章80余篇,作为第一作者出版中文专著3部、参编中英文专著7部。报告题目中国的蓝碳方法论:基于海洋的气候解决方案评估工具报告摘要红树林、海草丛、盐沼等蓝碳生态系统能够从大气中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对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蓝碳方法论作为评估蓝碳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重要工具,在海洋气候变化适应行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球范围内已经发展了蓝碳方法论,其中清洁发展机制(CDM)和核证碳标准(VCS)中的两种方法论已在现有的蓝碳项目中得到应用。自2020年起,我们开发了中国红树林、盐沼和海草丛的国家方法论,并将其应用于国内蓝碳市场交易。与现有的全球蓝碳方法论相比,中国蓝碳方法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这些方法论中
皮埃尔·费勒(Pierre Failler)是英国朴茨茅斯大学商学院的经济学教授。目前,他是朴茨茅斯大学蓝色治理中心的主任,并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蓝色治理主席以及欧盟全球气候变化行动下任命的蓝色经济和气候变化专家。费勒教授的研究领域集中在海洋和沿海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气候变化、国际和区域鱼类贸易及食品安全。截至目前,他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开展了工作,并与50个国家的100多所大学和研究中心建立了紧密的研究合作关系,发表了超过200篇期刊论文。报告题目TBD报告摘要TBD
何丁,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香港科技大学海洋系Assistant Professor(https://hkustdinghe.github.io/)。现任中国海洋学会海洋化学分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香港研究资助局RGC杰出青年学者基金、优配基金、香港特区政府生态保育相关基金等国家级课题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2021年获得全国青年教师地质学教学技能比赛特等奖,2023年获得美国化学协会期刊ACS Environmental Au颁发的Rising Star Award in Environmental Research(全球仅6名)。已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Water Research, Science Advances, Science Bulletin, Earth Science Review等主流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95篇(自然指数期刊27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
2005年,在韩国首尔大学(SNU)获得大气科学博士学位后,Kim, Sang-Woo进行了法国巴黎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LSCE)的博士后研究。他目前是首尔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教授。他的研究集中在大气气溶胶和云的光学、物理和辐射特性,以及它们对气候的影响,利用原位和遥感测量方法进行研究。金教授共同撰写了大约160篇论文(GS h-index 约为43),他的专业知识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担任多个全球委员会的成员。他是多个国际活动的成员,包括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计划(GAW)的气溶胶科学顾问组(SAG)成员、Pandora亚洲网络(PAN)的联席主席,以及MIRA(气溶胶的模型、原位和遥感)的指导委员会成员。他曾获得多个奖项,包括2021年科学技术部部长表彰、2019年首尔国立大学优秀研究奖、2018年韩国气象学会月桂树学术奖、2018年韩国总理颁发的总理嘉奖,以及2016年韩国科技学会优秀论文奖。报告题目东亚外流中光吸收大气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二十年观测的关键发现报告摘要由于东亚黑碳 (BC) 和棕碳 (BrC) 气溶胶的排放存在不确定性以及老化过程复杂,因此高浓度东亚黑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