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中国海洋大学“筑峰工程”第一层次特聘教授、未来海洋学院院长、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主任委员会副主任、海洋碳中和中心主任、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鳌山人才”卓越科学家、国家杰青、首届全国百优博士论文获得者、国家973和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美国夏威夷大学兼职教授、国际气候与环境变化委员会(CCEC)主席、国际气候学委员会(ICCL)主席、国际IUGG会士、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士、百人计划、Climate Dynamics执行主编、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3)、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路透社”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0位科学家”、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作者、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成就榜单、全球最佳地球科学家、2024年度中国地球科学领军人物奖等荣誉。主要从事气候动力学与气候预测研究,发表论文500余篇,编译著10余部,在Google Scholar上被引用次数2万余次,在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70余次,组织国际会议及分会90余次。报告题目气候变化对太平洋岛国的影响报告摘要TBD.
Keith Alverson是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气候和冰冻圈项目的执行主任。他的工作主要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和加拿大渥太华的家中进行。Keith曾于2016年至2020年担任位于日本大阪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环境技术中心主任,该中心专注于为全球废物管理和气候变化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在此之前,他曾在肯尼亚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担任过五年的淡水、土地和气候处处长,负责监管环境署在气候变化适应,基于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缓解,以及陆地和淡水生态系统管理方面的全球项目组合。
伊恩·弗莱(Ian Fry)气候变化问题特别报告员,联合国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促进和保护人权问题特别报告员伊恩·弗莱。伊恩·弗莱先生是国际环境法和政策专家。他的工作重点是与《巴黎协定》《京都议定书》和相关文书有关的缓解政策以及损失和损害问题。他为图瓦卢政府工作的时间超过21年,并在2015年至2019年期间被任命为该国的气候变化和环境大使。弗莱先生曾代表图瓦卢政府出席多场国际论坛,包括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资源中文选择书》、《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等会议。
Lindon Havimana来自所罗门群岛伊莎贝尔省,曾在所罗门群岛、斐济、法属波利尼西亚和日本求学。他获得了斐济群岛南太平洋大学的学士学位,以及日本鹿儿岛大学农业科学联合研究生院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孙军,男,1972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2014年入选教育部特聘教授。担任UNESCO/IOC TrendsPO工作组核心成员、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海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海洋科学考察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底栖生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担任AOS、JSR、FMS等10多个海洋学期刊副主编或编委等。主要从事生物海洋学和海洋环境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项目、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40余篇,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
Benoit Mayer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曾主持麦吉尔大学国际公法Hans&Tamar Oppenheimer项目、参与国际可持续发展法中心(CISDL)、新加坡国立大学亚太环境法中心、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和地球系统治理项目。
袁翔城,中科院南海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海洋气候环境变化(酸化、升温和富营养化)对珊瑚和微生物的影响。主持了国家青年、面上、科技支撑和中科院先导专项等重大课题。广东省科技军民融合咨询和粤港澳联合创新领域专家库专家。分析了多种珊瑚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初步研究了生长快,抗逆性较好的珊瑚,及其基因表达差异。分析了不同海洋环境下珊瑚的钙化速率,研究了海洋工程技术对珊瑚生理生态的影响。在国际上首次完成入侵种珊瑚太阳花的全基因组测序。
崔琳,博士、研究员,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海洋能发展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海洋可再生能源发电与离岸能源综合利用系统研究, 包括海洋波浪能利用、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离岸多能互补独立供电系统及海洋能水下设备供电等。先后主持和参与多项海洋领域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海洋局908专项、海洋行业公益性科研专项、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科技部政府间科技合作专项、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英合作重点基金项目等,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现任国际电工委员会海洋能标准委员会(IEC TC-114)中方专家兼战略工作组成员、亚洲波浪能和潮流能研讨会(AWTEC)组委会委员、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理事会(EPSRC)中英近海可再生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中方首席科学家、中英海上风电产业合作指导委员会中方专家组成员。